王占营:匠心坚守数十载,争得牡丹吐芬芳

专心专注专业,汗水浇铸荣光


王占营,洛阳农林科学院牡丹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他主持参加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牡丹产业化技术研究与开发”等多项重要科研项目;获得2014年度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19年度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科研奖励;累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选育或审定10个牡丹新品种,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20篇。

一朵牡丹花,浓浓洛阳情。2021年,王占营荣获洛阳市最美科技工作者提名奖。荣誉背后,是洛阳牡丹产业科研水平不断提高的真实写照。

 

结缘牡丹:专注成就专业

“牡丹是洛阳一张靓丽的名片,作为洛阳花卉科研人,首先要了解的一定是牡丹,不研究牡丹那就失职了。”一句话道出了王占营对洛阳牡丹的热爱,对科研职业的敬畏,对洛阳城市的自豪。

1993年,王占营带着对牡丹科研的一腔热血,全力以赴投身洛阳牡丹事业。

牡丹科学研究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热情,要保持高度专注,才能有所收获。时光荏苒,20多载潜心研究,王占营累计参与主持省、市国家级科研项目将近20多项,在他的带领下,洛阳农林科学院参与油用牡丹新品种选育项目和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牡丹产业化技术研究与开发,通过行业领域优质项目支撑,洛阳农林科学院建成了全国品种资源最全、最丰富的牡丹品种资源库,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国家牡丹芍药种质资源库。

王占营带领科研团秉承“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为洛阳的牡丹科研倾尽全力,在解决如何提高结实率、花粉活力、萌发率等方面攻克技术难题,荣获4项国家发明专利,实验应用型专利11项,省科学进步奖4项。这一项项专利,一个个奖项的背后,是王占营20多载忘我工作,持续奋斗换来的。他用自己所学,从专业角度利用资源优势、科研优势对企业进行技术上的指导,重点帮扶本地牡丹企业发展。利用资源优势,将洛阳牡丹推广全国,在新疆、重庆、云南、陕西、郑州等地都有洛阳农林科学院支持营建的牡丹(芍药)园。王占营用十几年如一日的匠心坚守,让洛阳牡丹花开遍神州大地。

3(1).jpg


 丰硕成果:汗水浇铸荣光

“科研成果说起来是一两句话,但每一个新品种的育成,做起来需要付出20年到30年的努力。”王占营坦言,“不经一番风霜苦,哪得牡丹吐芬芳。”从确定育种目标、选定亲本材料到实施人工授粉,从收播种子到栽培养护管理,再到四年后的开花选育等,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都举足轻重。在这个期间要克服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题,靠的是一代又一代科研人的坚守,日日夜夜的细心钻研。

2007年,在王占营的带领下,洛阳农林科学院牡丹研究所开始筹备牡丹芍药远缘杂交项目。牡丹与芍药虽同属芍药科芍药属,却是两个种源,它们杂交培育的后代,大多不能形成花粉或无法结出种子,远缘杂交培育牡丹新品种难度较大,但培育出的后代能集牡丹与芍药的优点于一体。科研团队精心设计杂交组合,套袋近300份样本,4-5月份长势极好,本以为会有预期的好成果,但等到8月份结实率却极低,这对整个团队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王占营面对挫折,愈挫愈勇,用科研人的坚韧,重新投入研究。

“面对温度、气候等自然环境影响,都可能导致科研成果付诸东流。但正因为科研的不确定性,激励我们牡丹科研人,越是艰难越向前。”从2007年至今,王占营带领科研团队连续做了14年远缘杂交实验,积累了大量科研经验,培育了许多新品种,有望明年或后年通过相关部门审定,为洛阳牡丹家族增添新成员。

5(1).jpg

2013年4月8日,正值牡丹花开时节,王占营和团队人员正准备给牡丹人工授粉套袋,但彼时的洛阳一场突如其来的四月飞雪,把全年的牡丹科研计划给打乱了,因为下雪后温度低,导致牡丹花粉萌发率下降。就是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迫使整个团队的工作重心转为研究“解决温度低,导致花粉萌发率低”的问题,经过不断的试种和观察,团队找到了提高花粉萌发率的方法,此项技术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4(1).jpg

“对于我们科学工作者来说,要甘于寂寞、不怕失败,要有创新的精神,才能对困难和挑战甘之如饴,不惧磨难,潜心研究。”2021年,王占营荣获最美科技人提名奖,奖项背后是牡丹科研人十年磨一剑的坚韧,是牡丹科研人无数的泪水和汗水。“一滴水只有放入大海中,才永远不会干涩,个人的荣誉离不开整个团队的共同协作。”王占营表示,作为一名普通科技工作者要专注科研,不负热爱,把自己的科学追求、人生价值融入到洛阳牡丹事业中。(以上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谢新 王洁琼  文)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