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栾川县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乡村振兴“151”工作举措,坚持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与推进乡村建设两手抓。结合县域实际,注重系统谋划,创新工作机制,高质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改善、全域改善、全民改善”,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美丽乡村“栾川样板”,擦亮乡村振兴底色。
一、立足环境优美,严格标准抓整治。按照治理“六乱”、开展“六清”工作要求,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实现农村“四起来”目标,确保“凡土必绿(花)、凡水必清、凡违(危)必拆”,提高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以整破局。“五员一长”(党员、保洁员、护路员、护林员、河道巡查员和网格长)全员上阵,对全县村庄内外道路、背街小巷、河塘沟渠、房前屋后等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积存垃圾进行集中清除,共清理垃圾死角6338处。开展“五美庭院”创建,引导农户房前屋后建设花园、菜园、竹园、果园,打造“美丽庭院”4556户。以拆开道。加大拆违、拆废、拆危力度,采取“地毯式+滚动式”的方式开展治危拆违行动,重点整治违规农作物储存棚、散养圈舍、悬挂广告牌等,因地制宜对废旧房屋进行拆除,平整残垣断壁2141处,清除广告牌1345个。开展“空心院”整治,发动党员干部带领村民参与空心院垃圾清运、除草等,推进“空心院”“一宅变四园”,因地制宜将荒院改造成游园、停车场等,整治“空心院”406座。以绿增色。以国家森林城市创建为引领,统筹实施国土绿化工程,完成廊道绿化678.3亩,实施村庄绿化81个村(社区),完成生态修复352亩,累计义务植树62万株。全面推行林长制,加强山体自然风貌和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用“法治红线”守住“绿色底线”。机制保障。成立最高规格的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指挥部,县委常委会凡会必听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进展情况汇报,推进工作落实,各包乡县领导大员上阵,经常性活跃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线。建立“党建引领、队伍保障、奖惩激励、经费支撑、督查监管”卫生保洁长效机制,推动形成网格化管理格局,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
二、立足村容秀美,开足马力抓建设。坚持“微改造、精提升”理念,聚焦基础性、实用性、兜底性建设要求,不搞大跨越、大融资、大拆建、大形象,以乡村运营为抓手,把乡村与市场联系起来,运用市场盘活乡村资源,推动乡村建设。一是运营思维前置。汲取借鉴浙江临安村落景区市场化运营先进经验,把运营思维前置到明确乡村定位、编制乡村规划、推动乡村发展、推进乡村建设之前,把村庄作为一个项目、一个产业来经营,将运营理念贯穿到乡村规划、设计、建设、发展全过程,一体推进乡村建设,在运营中优化产业布局、盘活闲置资源、规范乡村治理、传承乡土文化、保护生态宜居,将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二是盘活资金要素。围绕乡村建设短板弱项,明确政策资金投向,着重从上级政策里找资金、找支持,梳理113项上级支持政策,争取乡村振兴政策资金,统筹用好涉农资金、整合资金、金融资金等,有针对性地谋划实施乡村建设项目。以“全域旅游”对乡村精准定位、精准策划,将闲置宅基地、学校厂房、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等沉睡资源大力招商引资,积极撬动社会资金参与乡村建设,为乡村发展注入源头活水。三是创新工作举措。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十个一”建设工程,深入推进“三改一清”(改厕改厨改卫清垃圾)专项行动,设置“精品村”“示范村”“达标村”3个等级,分类分级分批推进乡村建设,推动村庄由“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转变。2021年投入资金8600余万元,建成主导产业项目8个、产业基地22个、集体经济项目72个、特色文化街和返乡创业园3个,美丽乡村道路72条,提升改造停车场、小游园166个,建成公厕202座、建设文化长廊6300余米,生态廊道104条,改造提升文化公共服务场所84个,创建市级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6个和县级人居环境整治“十个一”建设示范村71个,完成107个行政村垃圾分类试点,全县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2%以上;市定新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8个,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3.59%。建设后的栾川,既有农村的宁静又有城市的配套,山村小景与青山绿水交相辉映。
三、立足产业富美,多点发力抓培育。树立共享经济理念,招募市场经营主体,着力构建生态、生产、生活、生意“四生契合”的新型乡村共同体,推动美丽生态转化为美丽经济。一是构建良好生态。全面梳理乡村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利用栾川生态、气候、人文资源优势,做精做优以“大文旅、大生态、大健康”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带动多元产业结构提质增效。围绕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集中资源对首批31个禀赋条件较好的村进行项目包装、试点打造,夯实乡村运营基础。二是展示乡愁生活。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完成首批31个“精品村”宣传片、招募令、项目库、主题IP、支持政策、运营规范、服务指南、对接团队八大基础,春节期间发布乡村运营招募令,面向全国推介绿水青山、田园风光、诗意栖居、民俗文化等乡村优质资源,媒体播放量突破6亿次,200多个运营团队和乡贤能人主动对接,签约趣村游等运营商43家。三是推动高效生产。围绕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合作共赢,积极探索乡村运营“栾川模式”,通过运营主体的有效生产运作,加快推进农产品综合加工、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等6大建设项目,进一步做强“栾川印象”特色农产品品牌,抓好君山制药、柿王醋业、君山红酒业等为龙头的五大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加大品牌营销,持续激活乡村各类资源,推动乡村要素价值和生产价值最大化。四是做强乡村生意。按照市场化、生意化理念前置合作条件,完善乡村运营配套支持、运营规范、监管机制、考核机制等政策体系,在文创策划能力、集聚资源能力、市场运作能力等方面设立门槛,大力招募乡贤能人、运营团队、专业客商等,借助“洋专家”的先进理念,加快推动传统产业向“风口”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文旅、康养等产业“有中升优”,电子信息材料、生物科技等新兴产业“无中生有”,形成新的产业支撑。目前已有31个“精品村”分别通过乡村运营师主营、村级联建联营、村级自营、村庄与专业团队互联共营、乡贤能人运营等模式,完成乡村运营招募,围绕乡村旅游品牌形象塑造、业态植入、产品研发等谋划落地项目34个,预计2022年可实现集体经济增收540万元。
四、立足人心向美,创新模式抓治理。坚持法治、德治、自治、智治“四治”融合,积极探索“党建树魂、文化归心、法治护航、自治安村”的乡村治理新路径。一是坚持党建引领。增强党员身份意识,明确党员责任区,健全落实领导干部普遍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党员联户”等服务群众机制。充分发挥党员示范作用,广大党员通过走进村民家中拉家常、讲道理,引导广大党员主动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增强基层党员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主心骨作用。二是培育良好习惯。将良好卫生习惯纳入《村规民约》,积极推行“门前三包”责任制,开展“党员文明户”“星级文明户”“最美庭院”评选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形成党员干部带头,群众积极行动、自我管理的良性机制,激励引导广大村民们主动清洁美化家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卫生意识和文明生活习惯。去年以来,全县共评选各类典型5175户。三是探索积分制管理。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为切入口,探索将乡村治理中的各项事务进行积分量化,通过评价机制将村民日常行为转化为数字积分,村民根据积分多少参与模范选树、政策扶持、集体分红,从而有效地组织引导村民参与乡村建设、乡村发展、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栾川乡养子沟村探索“6+N”积分制模式,量化积分与集体和个人利益挂钩,破解了“政府干、群众看”的困局;狮子庙镇实行“五星党员”“十星村民”积分管理办法,开发小程序解决村民积分制管理量化难、操作难、群众自主性不高的难题。(景乙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