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师区“三变”改革典型案例 ---宁北村以党建引领促发展,集体种植促共赢

翟镇镇宁北村以村集体增收、农民富裕为目标,坚持以土地流转为“突破口”,通过推进“四个”发展要素,按照“筑牢粮食安全之基、抓实产业发展之要、激发两个组织之能、实现致富增收之本”的路径举措,扎实推动“三变”改革走深走实,在原来村集体全年收入只有5.5万元的情况下,实现村集体全年经济收入将达到100万元以上。

创新工作方法,夯实发展基础

该村在年轻党支部书记陈宇龙的带领下,夯实了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一个党支部领导”、“一个班子决策”、“一套规则议事”组织架构基础;利用“三清两建”专项治理行动,资产清收34584元,使村集体经济组织名下有资产,账户有收入;先后组织本村60余名乡贤、绅士召开座谈会6次,外出学习1次,群策群力共谋宁北村产业发展之路,有6名乡贤愿意共同出资5000万元,共同促成粮食仓储及烘干项目;同时诚邀专家把脉规划、多方争取支持、激活多方力量,让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真正成为农村发展的有力抓手。前期经调查发现,该村50周岁以下村民大多外出打工、经商,土地有的低价转包给他人经营,有的由家中老人通过最原始模式经营种植。针对这一现状,该村由村党支部发起成立了土地流转工作小组,村两委干部、党员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采取土地经营权有偿入股形式,承诺所有将土地经营权转让到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村民即成为股东参与分红,以每亩800元的价格将830亩农户分散经营的耕地收归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共吸收成员513户,进行统一规模化种植,筑牢了粮食安全“之基”。

筹措发展资金,确定发展方向

为筹措前期发展资金,该村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发动村委干部、党员、乡贤人士等低息筹资100余万元作为启动资金,确定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统一经营进行规模化种植的发展方向,并详细制定规模化种植纯收入30%用于股东分红,20%用于股民及家属方面的村级社会公益基金,50%用于乡村振兴建设,使农户真正实现了土地流转“获租金”、资源资产入股“分红利”、基地务工“挣薪金”等多渠道增收,抓实了产业发展“之要”。

统一规范管理,凝聚发展合力

为确保规模化种植取得好成效,该村加大完善基础设施力度,对流转出的830亩连片土地,统一规划修缮了道路、排水和浇灌水渠,将耕地分成四片,指定专属“片长”专片管理,各个生长环节,组织本村村民进行有偿劳作,利用每月党员活动日,组织义务劳动进行田间除草,融洽了干群关系、提振了参与热情,形成人人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同时成立了科技服务队,邀请区农业农村局的专家制定了粮食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每年2次聘请技术专家举办培训班,专题培训粮食种植技术,指导粮食生产,做到了“四统一”,即统一品种、统一化肥农药、统一技术、统一销售。

2022年,合作社实现生产小麦92.8万斤,收入141.05万元;种粮直补25678元;合计收入143.61万元。30%的分红金186810元,每股分红225元,20%的公益金124540万元,村集体结余311350万元,实现增收31万元,真正体现了农村经济组织的带动能力和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激发了两个组织“之能”。

多路径多措施,提升发展格局

继续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做好村集体统一种植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多路径多措施谋划发展,为后续自主发展集体经济奠定坚实基础。一是产业链强链促增收。今年下半年,将积极推动“城市菜园”项目实施,争取土地效益扩大化,依托邻近二里头遗址博物馆,古城快速路邻村而过的区位优势,充分将土地有效利用,打造“城市菜园”,吸引市民种植有机蔬菜,让市民得体验、村民得收入,拟首期推出10亩土地,共计50个单元。每个单元60到120平方米,每年租金1000元到3000元不等,市民可用全托管方式,将菜园交给村民管理,自己享受采摘的喜悦,也可用半托管方式,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来菜园适当干点农活放松心情,预计可实现村集体年增收20万元。二是产业链延链促增收。针对本村及周边村庄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较多的情况,今年积极争取上级村集体增收项目资金1000万元,同时通过村乡贤投资、村民入股、社会资本入股等方式计划筹集资金5000万元,建设粮食烘干项目,预计可实现村集体年增收50万元,通过多元路径发展,产业链增值收益,最终实现致富增收“之本”。

下一步,宁北村将继续通过以党建为引领,广泛宣传引导,确定明确目标,用好农村可变资金,落脚点在农业产业上发展,创造更多收益,把村集体增收和村民增收有效结合,与村民利益联结机制更加紧密,村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逐步增多,极大程度上激发村民参与积极性,形成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强大工作合力,通过因地制宜,推动农业产业链延链强链,变劣势为优势,充分印证“土里也能生金”,更好实现村民致富、村集体增收的双赢局面。

1646023482798753.jpg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