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花苜蓿是世界上栽培面积最广泛、最主要的豆科牧草之一,具有适应性广、抗逆性强、营养价值高、高产稳产、改善生态环境等特点,素有“牧草之王”的美称。近几年,随着我市草畜产业特别是奶产业的迅速发展,饲草缺口逐年加大,紫花苜蓿使用量逐年增长,产生了较高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紫花苜蓿在生长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各种病虫危害,直接影响紫花苜蓿产量。最为常见的病害有褐斑病和白粉病等;最为常见的虫害有蚜虫、蓟马和夜蛾等。由于今年特殊气候原因,我市苜蓿种植田秋季发生非常严重的病虫害,主要是夜蛾类害虫,且今年苜蓿夜蛾类幼虫防治较为困难。当前是紫花苜蓿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了解紫花苜蓿常见虫害及其防治方法对后期的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苜蓿褐斑病:发病时叶片脱落会造成长势变弱,产量损失可达 40%以上,质量严重下降。主要发生于苜蓿的叶片上,褐色,近圆形,小点状,直径0.2―2毫米,边缘不整齐,呈细齿状。病斑密集部位的叶片变黄,以致枯死。当叶片大部或全部变黄时,极易脱落。苜蓿褐斑病主要发生在苜蓿生长季中期,通常 5 月下旬可见发病,秋季进入高峰期。防治措施:选育和使用抗病品种;适时刈割;消灭病株残体。药剂防治: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灵)1 000-1 500倍液。
白粉病:由蓼白粉菌与鞑靼内丝白粉菌等引起的,在多雨温暖的气候条件下发病较重,苜蓿感染白粉病后常导致生长不良,种子产量与品质下降。病株具有毒性,影响家畜采食、消化吸收,进而危及家畜的健康。防治措施主要是应用抗病品种;发现病害后提前收割;合理施肥;在冬季可采用焚茬、耙地等措施。化学药剂防治可选用粉锈宁、灭霉定、甲基托布津、灭菌丹等。
夜蛾:主要有甜菜夜蛾和苜蓿夜蛾,危害期主要在6-11月。夜蛾主要取食苜蓿的叶片,危害所造成的伤口易引起叶斑病的发生,对苜蓿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除尽特别适用于对有机磷、氨基甲酸酯、菊酯或几丁质合成抑制剂类等。根据夜蛾的生活习性,在早晨和傍晚喷药,用量33.5-50毫升,稀释1000-2000倍使用。防治夜蛾类幼虫要注意以下几点:(1)治虫要早要小,一般在蛾类成虫发生高峰期(可以通过诱虫灯观察,或每天在地里走动看飞起的蛾子多少判断),就有小幼虫出现,可以打第一次药,5天后打第二次药,用药量小效果好;(2)一种药物,用时间次数多,易产生抗药性,所以一个配方药物施用几次后,要换药,平时试验出3个以上效果好配方药物备用;(3)注意新药物的试验使用,溴虫氟苯双酰胺,是一种今年新进口药物,因为新进口投入市场的药物虫没有抗药性;除了这种药之外,还加有螨腈-茚虫威、虱螨脲,防治效果非常好,(4)害虫的种类不同,用药有区别,昆虫的成虫具迁移性,要注意甄别,对症下药。
总之,在紫花苜蓿生产中应做到综合防治,结合害虫的发病规律及时预防,选择抗病虫品种,结合灌水、施肥、中耕除草等栽培措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有效提高苜蓿的产量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