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开展以来,农业农村局党组深入学习领会习总书记关于能力作风建设重要论述和省市县“能力作风建设年”会议精神,扎实贯彻落实市委、县委乡村振兴“151”工作举措部署要求,以能力作风建设为引领,强力推进“三变”改革,切实提升工作质效,推动活动不断走深走实。
一、案例背景
2017以来,中央、省、市连续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工作进行安排部署,鼓励地方开展改革,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2021年下半年以来,市委深入领会上级精神,创造性提出乡村振兴“151”工作举措,以两个专项和五个抓手切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二、主要做法
农业农村局作为“三变”改革工作专班的牵头单位,坚持把“三变”改革与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深度融合,在工作中锤炼作风、在实践中提升能力,指导全县各乡镇、各试点村以资金统筹、土地流转、乡村旅游和冷链物流建设等,探索“‘三变’+”工作模式,走出“聚焦改革要素统筹、多村联营共建、村民小组自主发展”多种改革路径,实现了村级资金资产增值增效、群众增收。截至目前,首批34个试点村全部建立规范了可变资源、资产台账。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10万元以上,土地流转4.22万亩,流转率78.5%,实施经营项目78个,完成投资总额6834.51万元,5月17日第一批试点村通过市级抽查验收。第二批174个试点村“三变”改革工作已全面启动。截至目前第二批试点村村集体经济总收入2187.17万,分红金额570.91万,土地流转29.918万亩,流转率78.30%。谋划项目179个,投资总额达21亿。
(一)健全体系机制,高位推进强引领。一是强化统筹谋划。制定《洛宁县关于以“三变”改革为抓手激发乡村发展活力的实施方案》《洛宁县“三变”改革试点工作推进方案》,明确工作原则、时间节点、工作流程(八步走工作法)、工作机制及考评办法。二是健全组织领导。成立以县政府党组成员、副县长为组长的县级工作专班,明确专班成员单位职责任务,做到职责明确、任务具体。局内部抽调6名精干力量,组建了以局长为组长的工作小组,全力推进工作向前推进。三是搭建交易平台。为进一步优化农村资源配置,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起来、资产经营起来、农民组织起来。积极推进三资管理平台建设,助力农村闲置资产盘活,逐步完善集体“三资”监督管理制度机制。截至目前,全县产权交易平台录入资源、资产信息361条、挂网246条、成交50笔,交易总金额达到852.97万元。
(二)强化宣传引导,凝聚共识聚合力。一是会议部署“聚力”。先后召开全县“三变”改革推进会5次,“三变”改革座谈会3次,对“三变”改革工作进行动员部署,统一思想、凝聚合力。二是宣传动员“鼓劲”。借助网络、微信平台、村村通广播等各类媒体,全方位宣传“三变”改革相关内容。组织专家讲座4次,编印发放“三变”改革一封信、明白卡、资料汇编3521份。三是学习培训“提智”。以“三变”改革专班工作人员、经营主体负责人、乡村干部等为重点,采取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等形式组织外出考察、专题培训、交流互动等活动6次。
(三)突出工作重点,细处着手抓落实。一是抓好试点示范。按照“有资可变、干部精干、群众积极”的原则,确定首批34个“三变”改革试点村,由所在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每人分包一个,严格按照实施方案要求推进工作,5月17日第一批试点村通过市级抽查验收。第二批174个试点村“三变”改革工作已全面启动。二是抓好主体培育。按照壮大一批、新建一批、引进一批的思路,通过政策奖补、项目支持、健全服务等形式,全力培育壮大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和数量。2022年新申报市级以上家庭农场5家、龙头企业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在申报中。三是抓好土地流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放活土地经营权,创新土地流转方式,鼓励采用土地股份合作、土地托管、联耕联种、代耕代种等多种流转经营方式,推动农村土地优先向村集体经济组织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同时加强土地流转风险防控,规范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管理,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截至目前第一批试点村土地流转4.22万亩,流转率78.5%;第二批试点村村集体经济总收入2187.17万,分红金额570.91万,土地流转29.918万亩,流转率78.30%。四是抓好项目实施。强化项目意识,指导各乡、村结合特色产业发展,谋划包装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项目,让“三变”改革有载体、能落地,做好运营实践,确保盈利增收,34个试点村共谋划实施经营项目78个,完成投资总额6834.51万元;第二批174个村谋划项目179个,投资总额达21亿。
(四)因村制宜发展,改革探索显成效。按照“资金项目化、项目资产化、产业特色化”工作原则,以资金统筹、土地流转、乡村旅游和冷链物流建设,探索出了“聚焦改革要素统筹、多村联营共建、村民小组自主发展”等多种改革路径和“‘三变’+”工作模式,实现了村级资金资产增值增效、群众增收。一是“三变”+资金统筹,实现“稳赚”。如兴华镇沟门村,聚焦“地、钱、人”三变改革关键要素,探索形成“123”工作模式(建强一个党支部、建好两个经济组织、聚焦“地、钱、人”三个工作重点),将资产入股“竹梦小镇”,每年获得收益51.92万元。建设8个香菇大棚和香菇酱深加工生产线,资金入股洛宁县华祥种植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村集体经济每年可获取收益20.72万元。与“竹梦小镇”景区签订劳务合同,对32名闲置劳动力集中培训,增加群众收入。2021年,村集体收入72.64万元,务工群众人均增收1.5万元。二是“三变”+土地流转,实现“好赚”。马店镇石门村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统”的作用,将2100亩土地流转至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集体领办、群众参股,采取“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确定了“土地入股分红+资金入股分红+务工收入”的分配方式,有力地激发了群众参与发展集体经济的内生动力,形成了上下联动、全村参与的发展格局。经测算,到花椒盛产期可增加集体经济收入40余万元。三是“三变”+乡村旅游,实现“多赚”。东宋镇上宋窑村9组毗邻大石涧水库度假区,乡村旅游区位优势明显。组干部抓住乡村旅游发展机遇,采取“村民组代表会议+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盘活村民组空闲集体建设用地,利用4亩建设用地30万元租金和36户群众征地补偿款252万元,共计282万元投资建设窑洞民俗69间,以租赁形式交付经营主体经营,每间窑洞年租金2000元,预期年租金收益13.8万元用于村民组集体分红。四是“三变”+冷链物流,实现“巧赚”。陈吴乡禄北村依托区位优势,利用财政整合资金2100万,整合集体建设用地40亩,实施2021年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联合库、分拣中心建设项目,由乡贤豫西商会洛宁分会承租运营。村集体发展劳务合作经济,拓宽农民家门口就业渠道,安排约200人就业,带动49户低收入农户年增收49万元,增加集体经济收入28万余元。五是“三变”+联村共建,实现“共赚”。东宋镇依托资源优势,以土地流转为突破口,牵引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双向流动,采取联村共建、抱团发展的模式,对8个村1.2万亩土地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集中流转后,发包给木美土里公司建设锦绣渡洋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大力发展苹果产业,土地流转率达到80%以上。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就业、果园托管,可吸纳1000余名55-65岁农村劳动力人均年增收2万元;可培训有经验的果农600余人成为果园管理员,年收入不低于5万元。通过土地转包、成立劳务合作社、农机合作社等,每年村均可新增集体经济收入40万元。
三、经验启示
(一)坚持富民导向,把准群众增收的“关键点”。实施“三变”改革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要位置,把农民广泛参与作为重要途径,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自愿入股经营主体,立足产业基础,着力培育特色产业,走农业产业特色化路子。同时,创新推行“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基地+农户”“土地入股分红+资金入股分红+务工收入”等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有力地激发群众参与发展集体经济的内生动力,形成上下联动、全村参与的发展格局。
(二)坚持流转土地,把准规模经营的“核心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151”工作举措,土地流转是核心,鼓励采用土地入股、出租等方式,将村、组土地及农户个人的承包地流转到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统一经营发包,完善土地流转相关手续,推动土地经营权有序向村集体经济组织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和市场化运作。
(三)坚持项目带动,把准产业发展的“基本点”。坚持项目为王理念,立足资源禀赋,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和返乡乡贤作用,聚焦产业强链、补链、延链,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闲置农宅、宅基地发展符合乡村特点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餐饮民宿等新产业新业态,以项目建设带动产业发展、最终实现强村富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