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行走在龙乡汝阳的沟坎之间,红薯,无疑是丰收的主角。
你瞧——
在地头上,拖拉机隆隆驶过,铁犁翻出层层土浪,一块块红薯破土而出,来不及拉回家,便直接上称,发往四面八方。
在实验室,青年博士醉心于瓶瓶罐罐、试剂仪器之间,一棵棵脱毒薯苗在此诞生,成为红薯产业的“芯片”。
在直播间,推介精彩,点赞满屏,订单宛如雪片般飞来,一根根网线,让汝阳红薯“今天在地头,明天在路上”。
3万余农户参与、16万亩种植规模、15亿元综合产值……如今,坚持以创新为引领,汝阳将传统红薯种植推向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形成“育、种、产、加、销”一条龙闭环产业链。
走进山水田园,探寻汝阳红薯产业蝶变密码,“科技的味道,有点甜!”
“老把式”用上新技术
秋高气爽,在汝阳县柏树乡布岭村,漫山遍野的红薯田一眼望不到头。繁茂的红薯秧循着一条条地垄蔓延开去、满眼葱绿。灌满水壶、戴上草帽,红薯大户李许召往地头一站,指挥拖拉机摆开了收获架势,开沟、去泥、分拣……
李许召是汝阳响当当的红薯种植大户,也是为数不多以农民身份评上高级农艺师的“老把式”。在承包的诸多红薯基地里,布岭村让他尤为上心。
“这块地不一般,它承担鲜食红薯高效栽培技术示范推广任务!”李许召一番指点,外行才看出门道:地块一分为二,同样的品种,一边是传统种植,一边则采用“深耕起垄覆膜+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综合技术。
对比结果显而易见。采用新技术种植的红薯提早2个月上市,地头价2.5元一斤;常规红薯待到成熟,一上市就成为“大路货”。剔除人工、农资成本,新种法的收成也能高出一大截。
无独有偶。汝阳城关镇杨庄村的红薯大方里,一项密度栽培试验正在进行。同样的品种、同样的管理、同样的地块,分别按照每亩3000株、4000株、5000株的密度栽植,从而找到最优的栽植密度。
“想把一块红薯种好,是体力活,更是技术活。”汝阳县政府负责人说。现在,当地下大功夫示范推广新技术,就是要让乡亲们眼见为实,迅速掀起红薯生产的“种植革命”。
产学研育成“红薯芯”
穿上白大褂,经过严格消毒,青年博士张小梅穿梭在琳琅满目的实验仪器之间。恒温恒湿的组培实验室里,瓶瓶罐罐里装满了红薯幼苗。
来到位于内埠镇的汝阳红薯现代农业产业园,所见所闻令人惊叹。这里全然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生产场景,处处是高大上的现代农业场景。
“组培技术将是未来红薯产业发展的关键支撑。”张小梅坦言。长期以来,农民种红薯靠自主育苗,久而久之,品种快速退化,饱受病毒侵扰,产量、品质都难以保证。
“在传统育苗中,红薯病毒几乎是与生俱来的。组培技术就是红薯脱毒的利器。”张小梅说。组培的第一步是从大田采集最嫩的红薯茎尖。之后,在无菌环境下,经过多次消毒的茎尖被放置在装有特制培养基的器皿中生根、发芽、扩繁,最终移栽大棚、繁育种薯。
“每一棵苗都要层层闯关,任何一个环节受到病菌感染,就要被淘汰。”张小梅说。如今,甘薯脱毒快繁技术突破与产业化应用,极大提高了红薯产量和商品率。
脱毒种苗是红薯产业发展的“芯片”。目前,汝阳联合河南科技大学共同打造红薯脱毒工程中心,每年可生产健康红薯原种近2亿株,可满足5万亩核心种植区用苗需求,着力打造名副其实的“红薯硅谷”。
新业态“融活”大产业
摆好三脚架,打开柔光灯,手机往上一架,开播!最近,汝阳海德家庭农场的红薯基地,成为“露天直播间”。晴空为幕,大田为席,收获的场景实时呈现在天南海北的网友面前。
“现挖,现发货,最快隔天就能吃到拥有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汝阳红薯。”今年,红薯大户张重举首次尝试直播带货。跟着洛阳理工学院电商团队现学现卖,老张讲起来声情并茂。
“每天两场,能发上千单!对于千亩基地规模来说,电商销售规模并不大,但这也算得上不错的开始。”老张说,“过去,红薯成熟了,红薯经纪人闻讯登门,麻袋装好,卡车发走。现在,小礼盒5斤一提,29.9元。价格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从卡车拉到线上卖,从麻袋装到礼盒装,海德农场的尝鲜并非个例。当下在汝阳,创新的理念正让一块小红薯的价值不断被挖掘、放大。
步入“汝此幸福”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专营店,鲜薯自不必说,薯干、薯片、薯条、酸辣粉等加工品琳琅满目,就连红薯叶、红薯梗也都被包装成干菜,产销两旺。
红薯产品在迭代,运营的理念也在更新。从困守山坳的破败小村到声名鹊起的“红薯小镇”,祖祖辈辈以红薯为生的窑沟村在乡村运营的撬动下,已经成为乡村游的热门打卡地。
汝阳县委负责人表示,曾几何时,红薯承载着一代人对饥饿的记忆,乡亲们种地凭的是经验积累。如今,随着膳食结构改善和消费升级,红薯不仅完成了从救命粮到保健粮的角色转变,而且蕴含着宝贵的乡愁和文化价值。未来,汝阳将把创新基因融入红薯产业,以现代农业的理念引领红薯产业立体开发,真正实现“汝阳红薯香甜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