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镇上庄坪村“三变”改革

上庄坪村位于嵩县白河镇南部山区,地处国家5A级景区白云山南麓,与南阳市西峡县、内乡县接壤,距县城98公里,距镇政府13公里。全村总面积30.07平方公里,辖14个村民组、23个自然村,544户1961人,全村党员64人,为非贫困村。2010年10月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洛阳市生态文化村”。

上庄坪村位于八百里伏牛山腹地,属深山区,处于“中国最美的地方”白云山、国家自然保护区龙池曼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宝天曼”三山环抱之中,境内森林面积2847.36公顷,林木覆盖率达94.69%,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丰富。过去,上庄坪村的主导产业为山茱萸、香菇和中药材种植,乡村旅游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微信图片_20221020151356_proc.jpg

特殊的地理条件决定了,在“三变”改革中,上庄坪村不能照搬嵩北兄弟乡镇的经验,必须走一条适合自己的振兴之路。去年以来,在“三变”改革中,上庄坪村以林下经济为切入点,不断摸索行之有效的发展路子,大叶百合种植加工项目就是一次成功的探索。

一是选准特色产业,资源变资产。白河耕地少,产业发展受限较大。但是山地林地多,大部分荒山林地长期处于闲置状态,是我镇“三变”改革的优势资源。大叶百合鳞茎富含淀粉等多种营养物质,集观赏、食用与药用于一身,是较好的药食同源植物,发展前景广阔。大叶百合收获周期为5-7年,亩产鲜百合500公斤左右,12元/公斤,可加工成百合粉40公斤,600元/公斤,每亩平均年产值约4000元。大叶百合属典型的阴性植物,喜阴湿环境,非常适合林下种植,不影响林木或经济林生长,能有效解决土地瓶颈问题,实现生态、经济双重效益。上庄坪村闲置集体林坡28000亩,出租给大百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叶百合,使得闲置资源盘活为收益资产。今年新种植大叶百合6000亩,目前总面积已达到1.5万亩。今年还建设种子基地400亩,解决生长周期长的种子、种苗问题,实现大叶百合接续循环长远发展。

二是拉长产业链条,资金变股金。村集体争取上级资金230万元,以资金要素入股大百合合作社,建设百合粉加工车间、冷库,项目投产后,可生产百合粉、百合饮料、优质肥料等产品。目前大百合合作社注册了产品商标,建成电商店铺,与郑州大学农学院达成产学研合作协议,丰富增收渠道。

三是强化利益联结,三变助增收。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运营模式,村集体将集体林坡交给大百合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大叶百合产业,集中连片建设种植基地,本村农民参与种植、管护,近期成立公司负责开发产学研项目、营销推广、农旅融合等运营工作。通过该运营方式,可规避村集体运作的一些弊端,有效保障村集体利益。目前基地带动务工180余人,人均收入3000元以上。由于生长周期长,林坡租金由基础年租金和收获百合实物10%组成,加上冷库、加工车间项目股金分红,村集体年均收入将在8万元以上,5年后将达到15万元以上,项目良性发展后将为群众分红。通过“租金+薪金+股金”,实现了村级资产资金增值增效、农民增收致富的目标。

微信图片_20221020150156_proc.jpg

通过该项目,可以充分认识到“151”工作举措的“五大抓手”之间存在内在联系、互为因果。“三变”改革的成果也是其他“四大抓手”成效的集中体现。

一是“三清两建”的清建成果。村集体与大百合合作社原来签订的协议,对集体收益部分保障不够,在“三清两建”活动中,对原合同进行了废止。结合建强农村经济组织的要求,为支持合作社发展,又规范签订合同,促进农村产业发展。

二是返乡乡贤的创业成果。上庄坪村乡贤席建平、席太平、刘书奇、席太玉等人,在外出学习考察和反复实验的基础上,确定了大叶百合种植项目,成立合作社,带动全村产业发展,目前已投资200余万元。

三是集镇建设的有效补充。大叶百合项目是上庄坪村中心村集镇建设的产业支撑,在延链补链强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有效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四是乡村运营的有效载体。成立公司,加强产业运营,加深与郑州大学农学院的产学研合作,不断选优品种、开发产品、研学结合、做长链条。强化与白河源景区的关联互动,在5月份举办百合赏花节,实现农旅融合,丰富产业业态,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为群众拓宽增收渠道。

下一步,上庄坪村将引导群众流转林坡使用权,将闲置的林地流转出来,大力发展种植大叶百合。用好冷冻库和百合粉加工厂,拉长产业链条,开发出更多百合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与乡村运营和电商直播带货深度融合,拓宽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植入更多产业业态,带动群众参与产业发展,实现村集体和农户双增收。

164783134542665_s.jpg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