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通道】市政协委员赵红艺:深入推进 “151”工作举措 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

1.48万户、5.05万监测对象帮扶措施实现全覆盖;行政村“三清两建”全面完成,清收集体资金资产超41亿元;新增返乡创业乡贤1.5万人;乡村运营创建“达标村”1351个、“示范村”308个、“精品村”73个……

在委员通道,面对记者的提问,市政协委员,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赵红艺用一组数据向记者展示了乡村振兴“151”工作举措的成效,可谓成绩满满、信心十足。

微信图片_20230104150607.jpg

赵红艺表示,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乡村振兴作为全市“三项重点工作”之一,把乡村振兴“151”工作举措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制定方案、成立专班、建立机制,坚持分级分类、试点先行、压茬推进,着力以“小切口”工作推进乡村振兴“大文章”全面提升。截至目前,成绩显著:1.48万户5.05万监测对象帮扶措施实现全覆盖。行政村“三清两建”全面完成,清收集体资金资产超41亿元,刑事拘留853人,化解矛盾6.2万起。

新增返乡创业乡贤1.5万人,领办企业实体1.4万个,带动就业30.2万人。乡村运营创建“达标村”1351个、“示范村”308个、“精品村”73个。集镇建设38个试点集镇完工项目211个、完成投资125亿元。全市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完成交易4.23亿元,土地流转交易9.4万亩。189个乡镇(街道)领导干部直接联系群众1.4万户。

尤其是去年8月以来,我们以农村供排水一体化建设、牛羊产业发展、党群服务中心功能提升为重点,推进乡村建设、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落地见效。目前,全市1415个行政村已建成供排水一体化工程,1798个行政村全面开展垃圾分类。全市牛饲养量45万头,嵩县、洛宁等6个县区入围河南省养牛大县;特色农业种植面积达412万亩。全市所有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全部达到“3有”标准。2023年,           我们将认真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推进市委乡村振兴“151”工作举措,着力引领全市乡村振兴工作再上新台阶,具体来说就是做好五个“围绕”和五个“持续发力”。

微信图片_20230104150722.jpg

一是围绕有效衔接,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持续发力。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坚持抓好常态化监测和帮扶,确保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返贫致贫风险始终动态清零,坚决防止出现整村整乡返贫现象。

二是围绕增加收入,在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上持续发力。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45万亩、产量稳定在50亿斤以上。加快调整种养结构,全市特色农业种植面积稳定在400万亩以上,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50万头、170万只。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盘活乡村资源,打造高端民宿品牌。深入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洛阳”建设,提升农民就业创业能力。

三是围绕农村供排水一体化工作,在乡村建设上持续发力2023年所有行政村农村供排水一体化设施全覆盖、污水处理达到85%,集中供水达到90%以上;都市核心区、环都市区实现“达标村”全覆盖,南部生态发展区达到三分之二;全力推进449个集镇建设项目建设。

四是围绕“三清两建”、村党群服务中心功能拓展提升和“五星”支部创建,在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上持续发力全年新创建“三星”及以上支部1000个左右,具备“7+N”功能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达到966个,“三清两建”实现动态清零,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稳定在10万元以上。

五是围绕质效提升,在完善工作机制上持续发力严格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完善乡村振兴年度考核办法,坚持好“月调度、季通报、半年观摩、年度总结”机制,落实重点工作项目化、清单化、台账化、责任制“三化一制”管理,提升“三农”干部工作本领,为建强副中心、形成增长极、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重振洛阳辉煌贡献更多“三农”力量!

164783134542665_s.jpg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