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院站位新起点、实现新发展的重要之年,全院上下要心怀“建设农业强国”“攥紧中国种子”等国之大者,贯彻中央、省委农村工作部署和市“151”工作举措,拉高奋进标杆全力拼科研,强化创新引领全力求实效,深入实施“12366”发展战略,以一个个“洛字号”新品种、新成果、新模式助力乡村振兴的良好业绩和生动实践,为现代化洛阳建设展现新力量,贡献新担当。
在2月14日我院召开2023年度工作会议上,洛阳市农林科学院院长赵保献对全院2023年工作作“12366”战略部署即:锚定“1”个目标:奋力建设“国内一流”的地市级农业科研院。主要标志是主持完成的科技成果级别达到“国家级”,自主选育的农作物品种成为主导主推“国字号”。坚持“2”项原则:坚持实用化原则,根据需求研发成果,使成果出来后能物化,能转化,用成果之“矢”射产业难题之“的”。坚持本地化原则,立足本地优化转化成果,使成果能够在本地转化,优先在本地转化,用助力我市产业的“显示度”提升我院“美誉度”。提升“3”种能力:自主科技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科技服务能力。强化“6”个优势:锻长板扬优势,持续强化小麦、玉米、牡丹、甘薯、楸树、大豆6类作物育种创新。补足“6”项短板:补短板促提升,持续强化蔬菜、果树种植技术及育种,谷子、花生育种,食用菌、中药材种植技术6类创新能力。
赵保献要求:要坚持“品种为王”,牵引创新能级提升。立足地市级农科院职责定位,聚焦全市产业发展需求,树牢“出品种是最大的创新引领”理念,瞄准产业风口,凝练一流课题,奋力育种攻关。进一步调整优化科技创新团队,压实育种产出考核,重点围绕运用基因组、单倍体、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现代育种手段,选育越来越多的品质优、抗逆强、特色显、好推广的“洛字号”农林作物新品种,昂扬“育种龙头”,带动全院科技创新能级持续提升,科技资源更加集聚有效。一是做好在研。更加重视种质资源建设,更加重视青年科技人才作用,更加重视揭榜挂帅等改革举措,使全院科技资源在持续优化中“集聚迸发”,增势起效。实施好国家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小麦、玉米综合试验站项目。参与好神农种业实验室共建。实施好国家、省、市下达的科研项目年度任务,结合项目推进,强化育种意识,千方百计在育种上有进展,得突破。二是用好平台。建好、用好6项全省育种联合攻关、河南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计划,河南省旱作节水、牡丹基因开发利用、抗旱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原学者工作站以及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研发平台,在聚合力出成果的同时,千方百计在育种上有进展,得突破。三是多出成果。以品种选育为依托,锚定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重点围绕小麦、玉米、牡丹、楸树研究领域,积极谋划、推进重大科技成果,在高质量SCI论文、发明专利、主导品种培育上下足功夫,争取3-5年内冲击国家级科技奖励。
要坚持 项目为基,筑牢创新条件支撑。集中精力拼科研,千方百计争项目。以争取项目激活科技创新“一池春水”,破解种业芯片,筑牢创新条件支撑,当好全市农林科技创新“主力军”。今年要实现争取科技项目资金300万元以上。一是加强谋划主动争取。对标“十四五”规划和乡村振兴战略,抢抓“重塑实验室体系”“省四优四化”“创新联盟””“与企业合作科技创新”等机遇,强化平台思维把科研平台类项目作为重点,结合自身优势,谋划可及项目,抡抓好项目争取机遇。二是加强共建协作争取。加强与中国农科院、中国林科院、省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等科研机构、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等的交流合作,重点锚定河南省蔬菜产业体系、省中药材、食用菌产业体系,省、市科技特派员以及河南省科技攻关、洛阳市乡村振兴研发专项等平台积极申报。三是加强研究积极争取。“以项目引项目”,巩固在研项目,强化项目“信任感”意识,全力以赴把在研项目实施好,争出彩,让项目交办单位对我们建立信任,高度放心,“既有项目持续支持,新的项目优先支持”。院党组将通过定期听取汇报、定期协调推进、实现调研考察等形式,加大项目实施成效督查,确保项目合规高质量完成,为争取更多项目奠定坚实基础。
要坚持转化为要,做到“把创新落实到产业”。紧紧围绕全市“151”工作举措和乡村产业发展,坚持“应转尽转,能转快转”,用科技为产业发展插上腾飞翅膀,让更多“科研之花”结出“产业之果”。要用“洛字号”新模式去集成“洛字号”新品种、新技术,用更多的“洛字号”新模式应用提升产业富民增效,打造全院成果转化新亮点。一是给予政策支持。把成果产出和转化放在同样重要位置,坚持顶层设计和政策引领,进一步修订完善权益分配管理办法,助推科技成果转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升全院转化成果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持续推进好品种转让的同时,全面加大新技术、新模式等技术类成果转化的支持、引导,让每个研究所都能享受转化红利。适时开展成果转化集中签约活动,搭好转化载体,扩大我院影响。用好“四优四化”等项目推进,转化更多的新品种、新技术,提升产业质效。二是推广“洛字号”模式。建立示范基地,强化标准制定,全力推广好、转化好现有的14特色种植新模式,制度化、持续性开展“洛字号”新模式凝练、集成、应用,要更加聚焦风口产业、龙头企业,有效助推洛宁富硒苹果、油用牡丹,汝阳优质甘薯、羊肚菌,嵩县特色中药材、优质林果,伊川富硒谷子杂粮,孟津高效蔬菜、奶牛养殖、强筋小麦,栾川特色玉米、高山蔬菜,宜阳高油酸花生等“风口”产业的发展,使“农林院模式”“农林院成果”让全市老百姓发展特优农业产业时津津乐道、引以为傲。
要坚持服务为本,扛稳科技支撑职责。坚决做到“市委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到那里,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到那里,农林院科技支撑就跟进到那里”。以服务实效为考核指标,以科技选派员为主力军,全院科技人员跟进,始终牢记服务群众、服务产业初心使命,把弘扬科学家精神的课堂搬到田间地头、麦田果园,开展技术指导、技术培训、模式推广等,使“农林院科技服务”旗帜在我市乡村振兴主战场高高飘扬。一是全面发挥科研基地作为农林科技示范推广“中试基地”职能,坚持“农林产业发展到那里,农林院基地就建设到那里”,把基地建满河洛乡村,把服务遍布田间地头。每年开展1次“集中观摩推进”,带动基地提能级、显特色、强功能。二是全面开展好科技下乡服务。进一步完善制度,通过专项督查、验收检查、服务对象访谈、专项评估等形式,量化服务成效,确保服务数量、质量双达标。持续做优“我为群众办实事”“人助万企”等服务活动。持续叫响“电话一打,服务到家”服务品牌。力争与嵩县、栾川签订乡村振兴合作协议,实现对南部县区签约全覆盖。加大与农业经营主体的科技服务力度,以与龙头企业、引领企业强化合作为突破,促进全院科技服务铺的开,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