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隋唐洛阳城是洛阳最具核心竞争力的文旅品牌。当前,天街遗址保护展示贯通提升工程正在积极推进,接续抓好天街两侧十二个里坊区的整体提升,对恢复洛阳古都历史中轴线气象、叫响“盛世隋唐”品牌具有重要意义。自即日起,本报开设《行走河南 读懂中国 探访隋唐洛阳城天街十二里坊》栏目,讲述隋唐里坊的“前世今生”,解读古都厚重的历史文化,助力提升游客对洛阳古都的辨识度和认同感,塑造最具洛阳特色的文旅名片。
从定鼎门进入隋唐洛阳城天街,西侧第一坊就是宁人坊。因为紧挨着定鼎门,所以它作为定鼎门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14年入选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如今的宁人坊内几乎种满油菜花,每到初春时节,从定鼎门城楼俯瞰,300余亩金灿灿的花海颇为壮观。
定鼎门北宜人坊内的油菜花大面积盛开
记者 曾宪平 摄于2022.3.17
《唐两京城坊考》里说:“定鼎门街西,从南第一曰宁人坊。”宁人坊建于隋,当初称宁民坊,唐代改称为宁人坊,东侧隔天街与明教坊对称,西侧为从政坊,北侧位宽政坊,南临隋唐洛阳城外郭城南墙。考古发掘资料显示,宁人坊遗址呈南北长方形,南北长530米,东西宽460米,有四个坊门,西、南坊门体量较小、门道略窄,坊内有十字街,可以确认宁人坊应该四面开门,这与《河南志》“开十字街,四出趋门”的记载相符。
考古人员在宁人坊内发现有大型正方形夯土台基,周围规律分布着不少夯土,这里出土了板、筒瓦、砖等建筑构件,还有瓷盏、铜钱、铜佛像、石经幢残块等。“这处大型夯土台基的形制特征及分布与唐代长安城的青龙寺遗址相似,而且,文献记载唐代龙兴寺即位于宁人坊内,加上出土文物中包含有不少与佛寺相关文物,我们推测,此处夯土台基应该就是为龙兴寺遗址。”洛阳市考古研究院隋唐研究室副主任屈昆杰,曾是宁人坊遗址考古现场的负责人。他介绍,宁人坊是隋唐洛阳城里坊区的典型代表之一,考古发掘让沉睡在地下千余年的龙兴寺逐渐浮出水面。
“顺着夯土台基向北,我们发现了一处8米宽的条形夯土,很有可能是塔的回廊;再向北,发现了房址,应该就是僧房;临近东西向十字街的南侧,又发现了夯土基槽,推测为龙兴寺的北院墙。夯土台基、房址、院落、道路,整体构成一个大的建筑群。根据目前考古发掘掌握的情况,当年的龙兴寺有可能占据半个宁人坊。”屈昆杰说。
隋唐时期,统治阶层对佛教尤为重视。随着唐王朝政治、经济、文化日益繁荣,佛教也迎来了历史上的“高光时刻”,佛寺的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也不断增加。唐代洛阳城内佛寺众多,在洛河以南天街两侧的里坊内就有8座寺院。为防止寺院扩张太快,唐朝统治者决定以赐名给额的方式对寺院进行严格管制:“盖官赐额者为寺,私造者为招提,兰若”。也就是说,凡是经官方给与指标、词语名字的可以称作是寺院,没有经过官方正式审批和赐名的,则属于非法寺院,只能叫做招提和兰若。由此也可判断,宁人坊内的龙兴寺规模相对较大。根据文献记载,到了唐武宗时期,由于武宗信奉道教,将全国4万余所佛寺强行废除,龙兴寺也被烧毁。
此外,宁人坊内还住过不少唐代高官,如并州大都督府长使赠吏部尚书、荆州大都督崔日用,工部尚书、东都留守韦虚心等。考古专家认为,宁人坊遗址的考古发掘,对天街两侧十二个里坊区的整体提升、恢复洛阳古都历史中轴线气象、叫响“盛世隋唐”品牌具有重要意义。
洛报融媒·掌上洛阳客户端 记者 智慧(图片为资料图)
责任编辑:付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