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太后马明德


微信图片_20250814095011.jpg

按:洛阳是一座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的千年古都,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核心载体。慈善自古传承至今已融入到了中国人的血脉里,中国人骨子里从不缺善意。近期,我们从古文典籍里挖掘整理了洛阳历史上的慈善名人的慈善故事,不定期在总会网站“洛阳历史上的慈善名人”栏目予以刊发。也请读者朋友给我们提供和撰写洛阳慈善名人故事在洛阳慈善网站刊用,共同为宣传慈善人物、讲好慈善故事、弘扬慈善文化奉献文字力量。


1.jpg


在东汉的皇宫里,住着一位与众不同的皇太后——马明德。她不爱奢华珠宝,更不爱铺张浪费,反而像一位持家有道的大家长,用智慧和仁慈,将慈善做成了治国的大学问。

这位太后最出名的是“抠门”,但她的抠门是为了天下百姓。她自己常年穿粗糙的“大练”(一种粗布)衣服,饮食简单,不贪美味。身边的人也只许穿普通布衣,不准熏香佩戴华丽首饰。看到娘家人出行“车如流水,马如游龙”的排场,她不是生气责骂,而是默默地削减了给娘家的年度用度,希望他们能自己感到羞愧。她对弟弟们说:“见过那种果实结得太多的树吗?根会被压伤的!我们家族已经够显贵了,再追求奢华富贵,根基就要受损了。”她心里清楚,国家节省的钱,最终能用到百姓身上。

马太后的慈善不只是自己节俭,更在于建立规矩约束权贵。她深知“上梁不正下梁歪”的道理。她发现母亲的坟墓修得稍微高了点,立刻要求娘家人“把坟头降低”,以身作则反对僭越奢华。她特别下了一道严厉诏书给各地官员:凡是马氏家族和亲戚,敢托关系、走后门、干扰地方政务的,一律依法严办,直接上报!这相当于给自家人套上了“紧箍咒”。对于生活简朴的诸侯王,她自己掏腰包,慷慨赏赐每人五百万钱;相反,对那些车马华丽、衣着讲究的亲戚,她毫不客气地把他们从皇亲贵戚的名册上剔除。这一赏一罚,让整个京城的风气都变得朴素起来。

这位太后学问渊深,能背诵《易经》,熟读《春秋》《楚辞》,特别喜欢讲礼仪仁政的《周礼》。她把这份学识用在了教育上,常常亲自教导皇帝和年幼的皇子们,给他们讲授《论语》等经典,希望把仁爱之道传给下一代。她在宫中设立织布房,亲自种桑养蚕,不仅是为了节俭,更是想把“男耕女织”、勤劳本分的传统美德重新树立起来。

马太后最了不起的慈善之举,莫过于她对权力的清醒克制。当儿子汉章帝渐渐长大,她主动提出,等天下太平、边境安宁后,她就彻底放手,“只管含饴弄孙,不再过问政事”,把权力平稳地交还给皇帝。她坚决拒绝给娘家兄弟封侯,拿西汉末年王莽家族封侯导致天下大乱的教训告诫儿子:“我难道能对上辜负先帝(汉明帝)不许外戚封侯的遗训,对下损害祖先清白的德行吗?”她把家族的利益,牢牢放在了国家安危之后。

马太后的一生,就像她常穿的粗布衣裳一样朴实无华,却怀揣着美玉般的仁心与智慧。她用对权力的自我约束、对奢靡的坚决抵制、对规矩的严格建立以及对下一代的用心教导,实践了一种超越单纯施舍的大慈善。她不是四处散财的阔太太,而是东汉王朝这位“大家长”,用制度和品德,守护着天下的一份安宁与清明。


微信图片_20250814100133.jpg

公众号二维码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