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土方”与夏族遗民
□蔡运章
商汤灭夏后,夏部族的遗民到哪儿去了?夏代后裔的“彤国”是否存在?殷墟卜辞中能否找到它们的踪迹?这些问题对研究夏代历史颇为重要。
1 卜辞“土方”与夏族遗民
商王都的周围分布着许多方国部族。“土方”便是位于殷都西北方的强悍部族。商王朝与土方之间的战争,在殷墟卜辞中屡见记录:
“酉卜,殼贞,今载王共人五千征土方,受有佑?三月。”
“巳卜,殼贞,旬无祸?王占曰:有祟。其来艰,迄至五月丁酉,允来艰自西。沚聝告曰:土方征于我东鄙。二邑。”
“土方侵我田?”
“王眚土方?”
…………
这些都是反映殷商时期商王朝与土方关系的卜辞。“土方”,甲骨文用作方国名。“共人”即聚众,“沚聝”是征伐土方的将领。由此可见,商王朝与土方长期处于战争状态,商朝出征的军队有时多达5000人。在经过多次征伐后,土方曾归顺于商王朝,商王也曾到土方境内去巡视,其地当“在商王室之北”。
卜辞中的“土方”国族,古文献里有明确记载。《诗·商颂·长发》载:“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楚辞·天问》说:“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方。”《尚书序》也说:“帝釐下土方。”
“敷”,赵岐《孟子·滕文公上》注:“治也。”“釐”,治理也。“省”,视察。“方”,四方国族。卜辞有邛方、鬼方、亘方、羌方、龙方、祭方等,前面是族名,后面所系的“方”乃四方国族的统称。由此可见,“禹敷下土方”当是指禹治理天下的土方国族之义。
“禹敷下土方”与《禹贡》“禹敷土”的涵义,明显有别。《尚书·禹贡》说:“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郑康成注:“敷,布也,布治九州之水土。”周秉均注:“敷土,即《书序》所谓‘禹别九州’也。”这里的“禹敷土”还见于西周遂公盨铭文:“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乃差地设征,降民监德,乃自作配享民,成父母。”《尚书序》也说:“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这里的“敷士”“任土”与“地”相对,都是说天帝命禹治理天下山川水土的意思。
2 “土方”即夏部族的后裔
郭沫若先生在《夏禹的问题》里指出:“余意‘土方’当即卜辞中所常见之敌国名‘土方’。……知此,则所谓土方,即是夏民族。”程憬《夏民族考》说:“《商颂》为周时宋人所作,诗中言及有夏,仍然袭用土方旧名,盖属自然之事。”其说甚是。
“夏”“土”古韵同在鱼部,音近义通。《世本·作篇》载:“相土作乘马。”《荀子·解蔽》作:“乘杜作乘马。”乘杜,《吕氏春秋·勿躬》作“乘雅”,是“杜”又通作“雅”。《荀子·荣辱篇》载:“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儒效篇》作:“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其证。胡厚宣先生的《甲骨文土方为夏民族考》指出:“土通杜,杜通雅,雅通夏,是土即夏也。”因此,“郭沫若、程憬认为土方即夏民族,这一说法十分正确”。
夏代末年,商汤举兵灭夏。《史记·殷本纪》说:“桀奔于鸣条,夏师败绩。”“鸣条”在今山西运城市境。面对商汤的攻伐,夏桀率夏朝贵族逃奔今山西南部。商代的土方部族,当是夏末逃至晋南的夏遗民后裔。这就是卜辞“土方”长期与殷王朝相互敌对攻伐的根本缘由。
卜辞“土方”为夏部族的后裔,可以从“土方”的名义得到旁证。夏部族居住在“禹划九州”的豫州,也就是位于“九州”的中心位置。《说文·夊部》说:“夏,中国之人也。”“中国”即国家的“中央”地区。《管子·四时》说:“中央曰土。”《汉书·五行志上》说:“土,中央,生万物者也。”这说明“土方”与夏部族的名义相符合。
黄帝是夏部族的先祖,也是中央神的象征。值得注意的是,殷墟卜辞祭祀土地和四方神时,多用黄色牺牲。例如:“壬午卜,燎土,延方帝。”“贞,帝于东,陷齿豕,燎三牢,卯黄牛。”
这是祭祀土地神和四方神的卜辞。“燎”是焚柴升烟的祭名。“燎土”指祭祀土地神,“延方帝”指祭祀四方神。汪涛先生指出,卜辞所见白色、赤红色和杂色动物,经常用于祭祀祖先,黑色的羊经常用于求雨,黄色动物专门用于祭祀四方神或土地神,也可以说商代已经有了一个成形的颜色体系。由此可见,卜辞“土方”称谓与夏部族间的密切关系。
3 殷墟卜辞与姒姓彤国
“彤”是夏商周时期的著名国族。《世本·氏姓篇》载:“彤,彤城氏,分封用国为姓。”《史记·夏本纪》说:“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彤城氏”。《史记索隐》按:“周有彤伯,盖彤城氏之后。”《尚书·顾命》载:成王临终前“召太保奭、芮伯、彤伯、毕公、卫侯、毛公”料理后事。《史记正义》引王肃云:“彤,姒姓之国。”周秉钧注:“太保以下六人,皆当时重臣。”这说明西周初年的周王室重臣“彤伯”,当属夏禹后裔的姒姓国族。
彤国的史迹在殷墟卜辞、西周金文和古代史籍里,都屡见记录。
■殷墟卜辞屡见贞问旃地
卜辞:“旃及殼、甫藉于媳受年。”这里的“旃”“殼”“甫”均为国族名。“殼”通作谷,在今河南洛阳市西北。“甫”即吕,在今河南南阳市西。“媳”,地名。“藉”,读如籍。“籍田”,指耕种祭祀社稷神灵的农田。这是贞问让旃、殻和甫三国民众到媳地耕种农田,是否能取得好的收成?
卜辞:“贞,旃眔殻弗……载王事。”这里的“载王事”即行王事,杨倞《荀子·荣辱篇》注:“载,行也”。这条是贞问不让旃、殼两国首领执行商王的政务可以吗?
卜辞“旃”与“彤”,音近可通。《说文·丹部》曰:“彤,古文丹。”“旃”,《说文》谓“从丹声。”因此,殷墟卜辞里的“旃”,当是姒姓彤国的后裔。
■周初“檀公”与姒姓彤国
西周初年的利簋铭文,提供了夏代姒姓彤国的重要信息。利簋铭文曰:“武王征商,惟甲子朝,岁鼎,克昏,凤有商。辛未,王在阑师,锡右事(史)利金,用作蟺(檀)公宝奠彝。”
这则铭文的大意是说,武王征伐商王朝,在甲子日的早晨发起进攻。此时岁星当空,当天就推翻了商王朝并攻占了商都。第八天辛未,武王率军到达阑地,赏赐有司利青铜货币。利用这些青铜铸了纪念先祖檀公的礼器。“阑师”地望所在,各家认识不同。我们以为,“阑师”即偃师。“右事”,读如右史。作器者“利”是“蟺公”的子孙。唐兰先生指出:“在《说文》里,旜字是旃字的或体,此铭‘蟺公’当即檀伯达之檀”,很“可能就是迁九鼎的南宫伯达”。这个受到赏赐的“利”应为“檀公之长子”。本铭“檀公”当指姒姓“彤国”的先祖而言。
“檀伯达”是西周初年的开国重臣。《左传·成公十一年》载:“昔周克商,使诸侯抚封,苏忿生以温为司寇,与檀伯达封于河。”
杨伯峻注:“檀伯达因封于檀而为氏,檀为周邑。”其地在黄河岸边。《逸周书·克殷解》:武王克商,“乃命南宫忽振鹿台之财、巨桥之粟。乃命南宫百(伯)达、史佚迁九鼎、三巫。”从时间推算,到成王末年,周初的“檀伯达”可能早已老去。因此,《尚书·顾命》中的“彤伯”,可能就是利簋的作器者,也就是檀伯达的“长子”。
■彤国地望考辨
彤国的地望,古史有不同记录。据《左传·襄公十八年》记载:楚师伐郑“次于旃然”。杨伯峻注:“旃然水出荥阳市南三十五里,即索水。”《水经注·济水》说:“济水又东,索水注之。水出京西县西南嵩渚山,与东关水同源分流,即古旃然水也。其水东北流……又北经京县故城西……城北有檀山岗。”熊会贞《疏》引《一统志》云:“檀山岗在荥阳东十里,山多檀木,绵亘三十余里。”因此,夏商和西周初的彤国,当在黄河南侧“古旃然水”的沿岸,即在今河南荥阳市南。
综上所述,殷墟卜辞中的“土方”,当是夏部族的遗民。殷墟卜辞的“旃”族及周初的甲骨文、金文和《尚书》中的“南宫”“檀公”“檀伯达”和“彤伯”等,都应是姒姓“彤国”的后裔。这些问题的澄清,对研究夏代的历史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