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读书
三九寒天回味李娟的《冬牧场》
□记者 杨文静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正是三九寒天,我们读一本跟冬天有关的书吧,回味一下李娟的《冬牧场》,品一品她笔下冷极了的冬天。
冷极了的冬牧场
2012年《冬牧场》出版,2021年,喜马拉雅App才有了《冬牧场》的有声书,你可以选择用眼睛看,或者用耳朵听,感觉不同,一样美好。
当时,已经出了两本书的李娟,成了阿克哈拉村的作家,那个冬天,她要跟着迁徙的羊群进入乌伦古河南面广阔的荒野深处,观察并记录牧民的冬季生活。其间,她要和牧民吃住在一起,和牧民一起出苦力,所付出的艰辛,真叫人心疼她那八十来斤的小身板。
冬牧场,冷得很!
头一天,骑了一天马,李娟的脸和手背就全皴了,非常疼。她想洗一洗,随身带的一壶水,早冻成了冰坨。包里的湿纸巾,也冻成了一块铁皮,根本揭不开。好容易找来雪,化了水,洗好脸,想涂一下润肤霜,结果,润肤霜也被冻成了结结实实一大块。
即便住在地窝子里,有了炉子,也还是不暖和:“离炉子不到一米远的地方,我挂在那里的洗脸毛巾总是冻得硬邦邦的。牙刷也总被冻在口杯里那一点点残水上,每次刷牙时都得用力把它掰出来。”
冬牧场的艰苦生活
在迁往冬牧场的路上,每到晚上,他们就要搭帐篷过夜。第二天晚上,要生火,柴倒是够,火柴却只剩最后五根,李娟紧张极了,紧盯着同伴划火柴,可惜划了两根都被风吹灭了,于是她抢过来自己划,直划到最后一根,刚晃出火苗就熄了……这可怎么办?
这时,同伴拎起一个袋子,摸出一只打火机……
“早说嘛!吓死我了。”李娟苦中作乐的幽默感又把人逗笑了。
终于到了目的地,他们开始建房——搭地窝子,用的建筑材料主要是羊粪。每年这一家都到此处放牧,多年积攒的羊粪大有用处:垒地窝子的坑壁,铺地窝子的屋顶,还用来砌睡榻。
第一天晚上,场面一团糟,大家都很累,夜深了,就都挤在羊粪堆上凑合一宿。“大家的脑袋统统抵着粪墙,翻个身,羊粪渣子就簌簌掉得满脸满脖子。要是有咧着嘴睡觉的习惯就惨了!不过即使是闭着嘴睡觉,第二天,还是……”
在粪堆里睡了一夜,醒来就要干活,那叫一个苦啊,李娟的腰越来越疼,却不好意思吭声,直忍到男人们一个个都撂挑子了,李娟正想趁机叫苦,还没来得及开口,这家的女主人就掏出了止痛片,每人发两片,大家像嚼糖豆一样嚼嚼吞了,继续干活……
冬牧场里苦中有乐
头三天真是累,累得吃饭时没一个人说话。值得安慰的是,那几天伙食特别好!“每天都有肉吃!还有肉汤熬的麦子粥喝,而且麦子粥里还拌了酸奶糊……还有土豆白菜炖的风干肉,而且肉是用羊油煎的……还有一顿焖了肉块的抓饭。最重要的是,这几天的所有茶水里都煮了黑胡椒和丁香粒!哎哟——香喷喷!”
这样的伙食,李娟满足极了,迁徙途中的饭,却是令人难忘——凌晨三点,大家就着温吞吞的茶水,嚼着冻成冰碴子的手抓羊肉,嘴里咔嚓作响。他们带了方便面,却没有泡面的容器,便撕开包装袋一头,直接往里倒热水。
大家捏着袋口,期待着……热水很快就凉透了,面还是硬的,面汤上浮着油块……即便如此,大家还是吃得很欢喜,李娟却纳闷:“不知自己表现出了什么,竟让大家误以为我不吃方便面!只好闻着香气吞口水……”她明明写得很苦,怎么又惹人笑?
在哈萨克游牧民族的冬牧场,李娟生活了三个多月,积累了新鲜而复杂的体会,完成了这部长篇纪实散文。一开始大家都以为她坚持不了几天,谁知她竟渐渐融入了冬牧场上的大家庭!推出有声书时,李娟说,这本书“至今仍是我写作上的自信”。
这自信,应该有一部分源于她在冬牧场吃过的苦吧——又是凌晨三点起床,喝早茶、拆帐篷、打包、装骆驼,月亮弯弯地挂在东方,照着他们的一举一动。
接着,他们启程了,在行走中看见太阳升起,李娟写道:“太阳未出时,全世界都像一个梦,唯有月亮是真实的;太阳出来后,全世界都真实了,唯有月亮像一个梦。”
《冬牧场》是寒冷的、艰苦的、真实的,但又美得像一个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