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求索应“向外”还是“向内” 高三四测作文里有答案




洛阳高三四测已于5月7日、8日举行。此次考试,是高三考生高考前最后一次全市统一大练习。成绩公布后,洛教融媒联合市教师发展中心选出四篇高分作文,并请一线教师点评,希望能为考生写好高考作文助力。
作文题目(满分60分)
智者说:凡事向内求,才能有求必应。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却是向外求,向外索取。当事与愿违的时候,就怨天尤人。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向外求与向内求”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分析
市教师发展中心高中语文中心组成员游洪钧、王冬两位老师,对此次作文题进行分析。
本次作文,针对高考真题和适应性测试题中二元思辨作文来命题。首先明确什么是“向外求”,什么是“向内求”。简单说,“向外求”就是寻求外部资源,包括亲人、朋友、社会乃至国家;而“向内求”就是激发自身潜能,通过自己的坚持和努力,达成自己的愿望。需要注意的是,外求更多指向外索取,不宜指向青山绿水、好风时雨,因为这些东西不用索取。
考生可从三方面立意:1.阐释二者实质,厘清“向外求”与“向内求”的现实对应性,及其跟青少年成长的对应性。2.写二者的关系,辩证思考“向外求”与“向内求”的关系,肯定“向内求”,扬弃“向外求”。3.写对二者的态度,立足“向内求”,不弃“向外求”,走好人生路。提醒考生,并不是必须批判“向外求”,可以肯定“向外求”的部分价值。如果全文都在一味地肯定“向外求”,最多进入二类卷下,得分在48分以下;如果全文只涉及一个方面,最多进入三类卷,得分在44分以下。
合理借用身外物
向内求索扶摇起
原文呈现 56分
□洛一高 张雨珊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春至阳生,岁回律转,有的人一味向外求,“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有的人反求诸己,慎思明辨,玉汝于成。“求己”并非“排外”,内外兼具,道自生矣。以己拙见,合理借用身外物,向内求索正己身乃不二之举。
孟子有云:“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此句所言乃君子作风。反观如今社会,乘外部条件而起、事与愿违时却怨天尤人的不计其数。叩经问史,孔圣早已阐明“向内求”之重要性。“借用身外物”,借的是客观条件、有利时机;“向内求索”,求的是扎实学识塑造的处世能力,坚定初心带来的不竭动力。
不苟于人,不忮(zhì)于众。向内求索正己身,锤炼修为行路远。
古人云:“知己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向内求己,不假外求。向内求索,可以挖掘我们积淀的能力,激扬我们无限的潜力。酌古,明朝才子徐渭,求官不顺、入仕无门,心灰意冷转向内心创作,诗画成就流芳百世;斟今,外卖小哥王计兵历经生活困窘,拾荒讨生,未曾怨天尤人,而在心中修篱赏菊,写下动人诗篇……
成就取得的根本原因,不在外部条件,而在个人内心。追本溯源,正是向内发掘个人能力,激发前进动力,才得以鹏程万里,翱翔天际。
善假于物,向内求己。汲取外力之精华,滋养内心之沃田,厚植前进之动力。
古人云:“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向外求取条件、借助时机,不是为了省时省力、投机取巧,而是借助外力更好发挥内心蕴藏的动力与能力。且看,余梦伦受国家鼓励与召唤,40多岁开始学习编程,助力导弹划出优美弧线;且听,“田埂诗人”韩仕梅创作诗歌多年,一朝联合国发言为众人听……他们成就的取得,归根结底还是来自向内的求索,国家的支持、联合国发言平台,只是适时助力他们乘势而上,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躬逢盛世,月华收练;晨霜耿耿,朝露溥溥。朝山谒水,向外求取助内心升华;叩经问史,循圣人之言,事有不得先求诸己,乘外物助力之骐骥,驷向内求索之玉虬。
●洛一高语文教师许晓玲点评:
本文立意精当,紧扣关键词拟题并提出中心论点,接着阐释两者实质,厘清“向外求”与“向内求”的概念,为即将展开的论证打好基础;主体论证部分能辩证思考“向外求”与“向内求”的关系,肯定“向内求”,不弃“向外求”。思路清晰,层次井然,内容丰富,论证得法。
语言凝练优美,虽旁征博引,但不蔓不枝,处处紧扣关键词。显示作者视野之开阔、积累之深厚、思路之严密。
不足之处,在于对“向内求、向外求”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行文略有套路之嫌,然义理、典例、辞章兼具,作为考场作文已属难能可贵。
向内扎根提修养
向外生长铸辉煌
原文呈现 56分
□伊川一高 李子雨
智者言:凡事向内求,才能有求必应。诚如斯言,人生之路,在自己脚下,只有靠自己的双脚才能走出属于自己的一番天地。揆(kuí)诸当下,很多人反而向外求,向外索取,事与愿违的时候就怨天尤人。吾思之:身处当今新时代,唯有向内扎根提修养,方能向外生长铸辉煌。
慎思之:马行千里,不洗尘沙。向内扎根,提升个人修养,方能化行动为内驱力,向外生长。
凡事向内求,在自己身上寻找原因,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方能扎稳根基。君可见,“亚洲飞人”苏炳添,在历经成绩低谷期时,没有自怨自艾,更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果断更改起跑方式,不断突破,终以傲人成绩带中国冲出亚洲;君可见,新晋百米跨栏小将吴艳妮,面对外界的质疑时,毫不退缩,用日复一日的训练突破自我,不断刷新中国女子跨栏纪录,用实力堵住众人的嘴。由此观之:提升个人修养的唯一方式便是重塑自身!向内求,向内扎根。
明辨之:尽挹(yì)西江,细斟北斗。社会包罗万象,切勿让“向外索取”之人扰乱心境。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且看董宇辉饱览诗书,沉潜深扎根,不断提升个人修养。漫长的沉寂,终换来无数的掌声,收获国民的喜爱。反观李佳琦的“翻车”,也让人唏嘘不已。凡此种种无不时刻警诫我们,一味地向外索取,不从自身寻找原因,无论再辉煌的大厦也终将崩塌。由此吾辈青年应明辨:莫为索取遮望眼,端正自身向内求。
笃行之:舍蒲柳之姿,秉松柏之质。以自强之姿向内求,用奋斗氤氲出最靓丽的青春底色。
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习近平总书记曾言:奋斗是青春最靓丽的底色。身处新时代,吾辈青年,要秉持向内求的态度扎根,将“向内求”化为提升个人修养的助推剂。同时,也要做到“粗粝(lì)能甘,纷华不染”,以奋斗为桨,奔赴未来,向外生长,成就个人的辉煌篇章,让奋斗为自己的青春人生书写最美好的一笔。
铁肩担道义,内求铸辉煌。吾辈青年正确看待“内求”与“外求”,看千山竞秀,看百舸争流,向内扎根,终得路到龙津,向外生长,方能长缨破苍穹。时代青年须明晓:向内扎根提修养,向外生长铸辉煌。
●伊川一高语文教师尤华蕾点评:
本文构思、立意俱佳,紧扣“向内求”“向外求”立意,对二元内涵解读准确。文章语言凝练,融入思考,富有思辨性。
题目紧扣关键词,从“向内求”的具体做法以及会产生的结果入手,切中肯綮,观点准确明了。
论证主体部分,巧用《中庸》中的“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分别放于三个分论点中,逐层递进,彰显思维的品质。此外分论点均采用比兴式的开头,前后内容关联,逻辑严谨,构思精巧。
本文论据典型新颖,紧扣“时代青年”;正反对比论证,全面深入,体现出“若求之不得,反求诸己”的可贵品质,以及不惧风浪,自立自强,勇于内化修养,沉潜扎根的精神风貌。
本文个别语句仍需锤炼,论证方法亦可多样,但作为考场作文,瑕不掩瑜,不失为佳作典范。
反求诸己不怨他
修身利国天下同
原文呈现 56分
□孟津一高 杨雨婷
凡事向内求,才能有求必应。君子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向内求和向外求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取向,彰显了“射箭者”不同的心境与价值取向。当代社会,唯将“向内求”作为行为准则,方能完善自我人格,构筑和谐社会。
向内求是反求诸己的具体表现,是自省正己的重要途径。历史上,有君子便有小人,有求内便有怨他。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便在于其能反求诸己,遇见挫折能够自我反省,是否大意失荆州、昏招出洋相,从而自我规劝,有则改之,完善自我;而小人的义利观中,往往是趋炎附势,夤(yín)缘时会,稍有不顺便怨天尤人,天不时、地不利,从而宦海沉浮,一生无所作为。由此可知:向外索取无所依,向内求己是真理。
反求诸己的力量,在于立己。古人言:“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此极言自省的妙义,揭示自省是提高个人修养的重要方法。《世说新语》记载,周处少时为乡里所患,在得知自己被大家深恶痛绝时,他幡然悔悟,改其恶习,志存义烈,最终被乡人接纳。周处之所以能够被接纳,就在于他“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从周处的事迹中不难发现,自省对个人“立己”的意义重大。
反求诸己的力量,在于达人。古往今来,桐城六尺巷的故事被人广为传颂。“让他三尺又何妨”不仅是一种气度,更是一种向内求的智慧。自省使矛盾得以巧妙化解,更重要的是令他人也能深思“己欲达而达人”的深刻内涵。试想若那户人家也耿耿于怀向外求,这段佳话可能会演化成遗臭万年的乡里纠纷,更不可能使另一个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社会的稳定性也就不能保证。是故在当代社会,善于向内求才能激发内生动力,谱写社会和谐新风。
反求诸己的力量,在于利国。当今世界,俄乌鏖战闪现核危机信号、ChatGPT应用引发社会伦理危机、巴以战火凝结了无数人的血与泪……作为负责任的东方大国,在面对风起云涌的局势时并未苛责他国,而是向内求,厚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基,持续增强内生动力,为实现世界和平发挥积极作用。
时代的大势如长江奔流不息,唯有反求诸己学会自省,个人、社会、国家才能如长江之水滔滔而下,永不止步!
●孟津一高语文教师李慧敏点评:
本文文脉清晰,结构整饬(chì),具有“建筑美”。文风端正,比喻贴切,引用恰当,论据丰富,遣词造句均服务于论证,没有为凑文采而“涂脂抹粉”,是考场作文的一股清流。
开篇引用名言引出中心论点,接着以君子、小人对待挫折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分析,再次阐明“向内求”的重要性。主体部分从立己、达人、利国三个角度分析,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由个人上升到国家,立意高远,也体现了考生的家国情怀。结尾处再次强调观点,照应开头及标题,首尾呼应。
文辞严谨有理性,字迹娟秀美观,卷面干净整洁,令人赏心悦目。文中个别字句有待斟酌。不过瑕不掩瑜,本文仍然是一篇考场佳作。
向外求难免碰壁
向内求方能如愿
原文呈现 55 分
□栾川一高 梁紫晗
古语有言:“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诚哉斯言!正如智者所说:“凡事向内求,才能有求必应。”人生如射箭,倘若我们一味向外求,祈愿别人不中,不仅缺乏气度,更免不了事与愿违。由是观之,我们当向内求,以提升自己,方能如愿。
“青云当自致,何必求知音。”恰同学少年,当减少向外求,以驰骋人生赛道。
“只有依靠自己,胜算才更大。”《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一书中,塔拉如是说。塔拉出生在一个偏远山区,父亲对于教育的鄙弃并没有阻挡她对学习的向往。她曾向父亲请求到当地的小学学习,却被父亲斥责“那是无用的东西”。向外求不得,她便转而向内求,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资源读书学习,最终突破桎梏,进入剑桥大学深造。倘若塔拉只是一味向外求,得不到父亲的支持就泯灭初衷,那么她便会永远失去受教育的机会,更遑论实现理想。
“自能成羽翼,何必仰云梯。”恰同学少年,诚应向内求,以探得苍梧瀛洲。
与其抱怨生不逢时,不如奋起改变人生。悠悠古道,昭示千年。历来多数文人总是嗟叹“生不逢时,明主难遇”,可空自嗟叹,只是一味向外求取机遇和赏识,最终又能改变什么呢?大文豪苏轼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向内求的典范。少时勤学苦读,高中入职,却遭遇“乌台诗案”,被越贬越远。向外求清白不得,他便向内求得自身的真性情。于是前后《赤壁赋》名垂千古,东坡肉为人津津乐道,一位乐观又全能的文人从此屹立于中华文化史,为后人所敬仰。这些皆源自其修养自身、自我开解的向内求之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恰同学少年,让我们谨记向内求,为国家贡献力量。
圆桌会议没有主角,而古老的中华文明从来不缺乏站起来的勇气。探其渊薮(sǒu),皆因我们从不依赖向外求的嗟来之食,总是秉持向内求的自力更生。曾几何时,苏联撤走了所有专家,但科研人隐姓埋名数十载,终研制出中国两弹!回望今朝,面对美国的技术封锁,华为数千海思儿女毅然迈向科技新长征,研发芯片!真正的强国,绝不一味向外索取、一味寻求外界帮助,而是懂得激发自身潜能,通过自己的坚持和努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日月盈昃(zè),白驹过隙。
光阴易逝,竹卷难开。
鱼跃此时海,花开彼岸天;驼走大漠,鹰击长空。愿吾侪皆能秉持一颗向内求之心,内塑自我,定得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栾川一高语文教师王珂点评:
本文立意准确,观点鲜明,结构清晰严谨,内容紧密围绕中心论点,语言流畅,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考场佳作。
从标题看,本文题目紧扣“向内求和向外求”的话题,观点明确,而且“难免”一词体现出辩证的思考,表明向外求不是不行,而是不能作为常态,向内求才是人生主旋律。
从结构看,开篇引用“仁者如射”作比,有高度、有文采,后面转入题中所给材料,继而提出观点,做到了“引材料、亮观点、显文采”;三个分论点引用、化用名言诗句,贴切自然,与观点结合紧密;结尾处,四字词语排列两行,形式新颖,最后一段联系自然,生发感悟,再次明确观点,提出对青年人的号召,语言丰富,感染力强。
从书写看,书写规范,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当然,考试临场之作,不足之处也较明显,如论据不是很充足,说理不够深刻,对“向内”“向外”的实质性解读也不充分。
●你有问题我跑腿儿!
记者电话:
18625795911(刘记者)
19937983078(吕记者)
●洛阳高招帮帮团
(QQ群号:521345851)